|
經典家訓品讀时间:2021-07-02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家風好,就能家道興盛、和順美滿;家風差,難免殃及子孫、貽害社會,正所謂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。領導干部要帶頭注重家庭、家教、家風,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,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、尊法守法。 誦讀者 紀委副書記、監察室主任 趙鵬 大家好,這里是陜西省農墾集團沙苑農場紀委策劃推出的家風誦讀特別欄目,我是趙鵬今天由我為大家誦讀一則經典家訓。 本期為您播出的是一則經典家訓--《最是書香能致遠》 《曾國藩家書》中有這樣一則家訓:“余不愿為大官,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。”意思是說“我不希望你成為達官顯貴,只希望你成為好讀書而明白事理的君子。”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,曾創立湘軍,發起洋務運動,是中國近代政治家、戰略家、文學家。他不僅自身功名卓著,而且教子有方,他的子孫們在教育、化學、文學、藝術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。 1856年9月29日,曾國藩寫信給九歲的兒子曾紀鴻說:“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,余不愿為大官,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。勤儉自持,習勞習苦,可以處樂,可以處約。此君子也。”曾國藩對于子孫人生的預期,不在于“功名富貴”,而在于“讀書明理”。他認為功名富貴只是人生的物質表象,讀書明理才是人生的靈魂核心。 中國古代提倡“耕讀傳家”,“耕”指耕田勞動,養家糊口,以立性命;“讀”即知書達禮,修身養性,以立高德。曾國藩認為,耕讀之家,最能維持長久。從古至今,有太多的例子,很多暴發戶、富二代、達官顯貴,迅速發財,又迅速破產,或迅速崛起,又迅速衰敗。歸根結底,缺乏與財富及權力相對應的品性和能力。而常讀書的人,更能知曉人生的榮辱和無常,心有敬畏,胸懷蒼生,常能保持溫良恭儉,甚或達到偉大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所推崇的人生最高境界“從心所欲,不愈矩”。人生達到一定的修養境界,就自然不會違背道德及法律法規。這樣的人生,雖未必大富大貴,但最是久長。 《三字經》說,人遺子,金滿籝。我教子,唯一經。意思是,別人都給子孫后代留下錢,我留下的只是教育后代的經書。知識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。父母留下的錢再多,如果子孫不長進,錢總有用完的一天,又有什么用呢?而書中自有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道理,這才是取之不盡的財富。 林則徐說:“子孫若如我,留錢做什么,賢而多財,則損其志;子孫不如我,留錢做什么,愚而多財,益增其過。”這話說得透徹且超脫,子孫如果像我一樣優秀,那么,我就沒必要留錢給他,賢能卻擁有過多錢財,會消磨他的斗志;子孫如果是平庸之輩,那么,我也沒必要留錢給他,愚鈍卻擁有過多錢財,會增加他的過失。 人們常說:富養,窮養,都不如教養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。善良勤儉的父母,不會教育出暴戾、奢侈的孩子。一個書香家庭,自然能熏陶出懂道理、識禮儀的孩子。家庭是社會的細胞,如果一個個家庭能浸潤在書香之中,不斷提高家庭的文明、和諧程度,那么,整個社會的文明、和諧便指日可待。 “忠厚傳家久,讀書濟世長”,讓我們把好讀書的家風樹立起來,傳承下去。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,謝謝大家,再見! |